2009年10月30日

拒學症學生的認識與輔導

一、前言
在過去,拒學症曾被稱為是懼學症(School Phobia),Phobia這個名詞是指在特定情況及場合,才會發生恐懼焦慮,懼學症只會在上學才發生,在不上學時就無明顯症狀。然而一些學生在上學途中逃離拒絕上學,並非對學校產生恐懼而是有其他原因促成,因此常以拒學症稱之。這些學生通常合併有焦慮及沮喪的情緒。拒學症反應出學童在家庭及學校之間呈現著不適應的問題。

二、拒學症之定義
(一)Johnson(1941)是第一位使用「懼學症」(school phobia)名稱的學者。認為懼學症是
情緒障礙的一種,伴有高度不安的情緒以致拒絕或不肯上學。
(二)Berg(1969)對拒學症提出的定義如下:
1. 對上學有嚴重的困難,通常有持續的缺席;
2. 嚴重的情緒低潮,在面對上學時,表現出極端害怕、不當的脾氣、抱怨身體不舒服,然
而生理上卻沒有疾病。
3. 父母明知孩子要上學,卻讓孩子在家;
4.沒有顯著的反社會性障礙,如偷竊、說謊、遊蕩、干擾或性方面的不良行為。
(三)吳武典(民81)認為拒絕上學表現的兒童,大多是較年幼而依賴性較強的,可能是幼時
分離焦慮的不當延續或與家庭氣氛有關,因常伴隨心身症的癥狀,所以常歸因為內在的情
緒困擾,而且有一種強迫性的傾向。



三、拒學與逃學之差異

1.逃學
想上學仍可上學只是逃避、怠惰。
外向性行為,低學業成就,男性居多。
環境的問題,大家庭,低社會階層,父母有前科,父母離異,不持續的規定,鬆散的監
督。
2.拒學
想上學但不能或害怕上學。
內向性行為。
兒童本身原因、症狀繁雜。

四、出現率
(一)五至六歲剛上學階段:在小學的階段雖然小孩子會拒絕上學,但是父
母多半能強迫他上學。
(二)十一至十二歲由國小剛上國中階段:拒學的情形,男女發生的機會相當,沒有特別的社會
文化差異性。
(三)十六、七歲國中上高中階段:上國中以後學生可能不聽指令,拒學情況較難糾正。
目前拒學症兒童的數量大約是一般國中小學生的5%。

五、拒學發生的原因
(一) 個人的人格或心理因素
1. 過度內向:這些學生通常是沈默寡言者,易被小挫折擊敗;有的過去曾是外向者,但常在
學前階段,曾有過分離焦慮的情形。許多年幼兒童早期的分離焦慮,到年紀稍大時,演變
為懼學,如害怕上學路途,害怕老師,害怕考試,害怕被別人欺負等。

2. 潛在性精神疾病:許多可能是潛在性精神疾病,若有精神疾病,其表現不會只表現在拒學
上;如學童的分離焦慮,可能表現在上學、郊遊、參加生日活動上,但是其他拒學的學
童,可能只是不願上學;憂鬱症的學童,會表現非上學壓力的悲傷及無助感。

3. 依賴性格:過度依賴父母的情緒及身體上的支持與保護。

4. 智能與成就:一般拒學症的孩子女,智商與學業的表現大約為中等程度。可能有學校課業
的問題,但多半不是造成拒學的主要原因。
(二) 家庭因素
1. 缺乏有效率的家庭組織或原則:學童缺乏來自父母親要求上學的壓力。可能是父母需要小
孩的幫忙或認為唸書沒用。可能生病的母親,需要孩子留在家中做家事或陪伴他。

2. 家庭的情緒影響兒童上學的意願:如母親擔心太堅持會讓孩子反抗,心靈易受傷,或認為
孩子是早產兒,留在身邊反而比較好。

3. 與外界少有往來的家庭:如與學校溝通不良;孩子的學業壓力或受欺負不知求助。

4. 家庭的成員:家庭的大小不一定有相關,但排序最小的孩子拒學機率比較大。
(三)學校因素
1.逃避課業壓力:逃避考試或有部份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因在家寫功課沒寫完,怕到學校被
處罰。

2.學校不合宜的管教方式。
3.擔心課業上的挫折或被別人排斥:在學校有嚴重的人際關係衝突或剛轉學或升上新年級,
面對陌生環境的適應障礙。
六、預防方法
(一)父母與老師共同合作:預防勝於治療,降低學童懼學與拒學的機會,需要父母與老師共同
合作。
(二)提供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:安全感愈高對其所處環境愈具適應力且
較不會排拒。
(三)給予充份成功的機會:家長要設法讓孩子體驗對他具有建設性意義的成功經驗。
(四)建立教師合理的期望:根據兒童不同的能力、性向、興趣抱持適當的期望,以建立兒童積
極的自我觀念。
(五)實施成就感教學:使學童在每項學習上有成功的經驗,自然可提高學習意願。

七、輔導與治療
(一)瞭解拒學的原因:若懷疑學生罹患憂鬱症或焦慮症,應儘快帶學童至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
加以診斷和治療。
(二)提供學生獨立的機會:父母與教師應彈性給予孩子自己決定的機會,儘量避免要求太多或
期望過高的情形發生。
(三)增強原理的應用:鼓勵學生回到學校上學,針對上學行為加以鼓勵。
(四)系統減敏感法:若拒學原因為分離的焦慮,或是小孩子已經離校很久,需慢慢的採用減敏
感法減低上學對父母的焦慮。一開始先上學幾小時,然後再慢慢延長。
(五)教育的諮商:因長久未上學,以前的朋友都沒有來往,要對同學解釋為何許久未上學,會
感到尷尬。教導孩子以一個可以接受的方式來向同學解釋他的缺席。
(六)認知輔導:從兒童的認知,改善其拒學行為。藉由思考其想法,而給予正確的認知,改善
拒學行為。
八、結語
拒學症是學童對上學排斥的心理表現,應盡快找出拒學的原因,對症下藥。
如,才能有效地制止拒學。多鼓勵學生表達意見,引導其敘述委屈,將負面
的情緒發洩出來,與師長建立密切聯繫的關係,隨時探詢孩子在校的生活情
形、學習狀況,以協助走出困境。家長更要重視子女不愛上學的壞習慣,因
習慣一旦養成,極易演變成拒學症或逃學,造成嚴重的人格偏差問題。

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鄭麗月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